|
|
行業資訊 |
安康市未來發展總綱領 |
|
發布人:王宏波 發布時間:2015-04-14 點擊數:1174次 【字體:大 中 小】 |
|
安康主體功能區的戰略定位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七大把“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新要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在國家層面,安康屬于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除漢濱區外的 9 縣均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省級層面,確定位于漢濱區的安康月河川道區塊為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確定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漢陰縣澗池鎮、蒲溪鎮和雙乳鎮為點狀開發的城鎮,除國家層面禁止開發區域外,省級及以下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重要水源地等也被列入禁止開發區域。
在遵循國家和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我市主體功能區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點狀開發重點城鎮和園區、限制開發區域(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以及生態與農業地區)、禁止開發區域四類。
重點開發區域,主要分布于漢濱區和漢陰縣,包括 25 個鎮辦,功能定位是國內重要的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醫藥和清潔能源特色產業基地,陜鄂川渝毗鄰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生態宜居旅游城市。
點狀開發重點城鎮和園區,主要包括點狀開發重點城鎮 31 個( 8 個縣城所在鎮和 23 個重點鎮)。點狀開發重點產業園區 17 個(12 個市級產業園區和 5 個“飛地經濟”園區),規劃總面積約 93.6 km2。功能定位是縣域人口、經濟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聚集區,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臺,適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主要分布在安康市北部秦嶺中高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區,以及南部大巴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區,包括 102 個鎮,總面積 14333 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 60.9%?,F狀總人口 117 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 35.8%。功能定位是保障中省和我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維護秦巴生物多樣性的戰略板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
限制開發的生態與農業地區,主要為安康市各縣區的城關鎮、重點鎮以及市域內漢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城鎮,包括 34 個鎮,功能定位是維護生態安全、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區,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面狀和點狀兩種形式,分布于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之中,共有 58 處,其中面狀 33 處、點狀 25 處。禁止開發區域扣除部分相互重疊的區域后總面積 1545 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 6.6%。功能定位是: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地。
“五條原則”和“五大任務”
2014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環保部正式確定我市為首批"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要求按照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示范區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目標,探索限制開發區域科學發展的新模式新途徑。2015年3月,我市的《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方案》獲得國家發改委、環保部批復實施。
主體功能不是唯一功能,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
《方案》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主線,共分7章31節,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形象直觀地附注了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點狀開發重點城鎮、點狀開發重點園區、禁止開發區域、試點示范目標體系等12個目錄,以及24幅評價圖、分布圖和規劃圖。
《方案》對我市國土空間進行了深入分析。概括了我市自然狀況的特點,對國土空間進行了綜合評價,分析了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建設階段。要求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圍繞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目標定位,率先把我市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示范區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打造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協同推進的地方樣本,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互惠共贏,形成“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的安康新模式。
確定了“五條基本原則”,即保護優先、生態為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民生為本、成果共享;因地制宜、優化格局;改革創新、示范帶動。
鎖定了“五大目標任務”,即空間開發格局清晰,空間機構得到優化,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區域發展協調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
明確了“三個建設階段”,即組織實施、全面推進、鞏固提高。
“四大空間”戰略格局
《方案》從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和實現永續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確立了全市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
一是構建“一心一帶、七城多點”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格局。一心一帶,即安康中心城區和月河川道城鎮帶;七城多點,即 7 個縣城,包括旬陽、平利、寧陜、紫陽、嵐皋、鎮坪、白河和縣區副中心,以及其他鎮和農村中心社區。
二是構建“兩屏一帶一山多廊”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兩屏,即北部中高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屏障,南部大巴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屏障;一帶,即漢江干流及兩岸生態安全帶;一山,即鳳凰山;多廊,即縱橫交錯的漢江支流,以及鐵路、高速公路沿河沿線兩側的重要生態廊道。
三是構建以“三區十基地”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月河川道,重點建設以“畜—沼—菜”為主要模式的循環農業基地,以優質專用小麥、玉米及“雙低”油菜為主的富硒糧油生產基地,以精細菜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以名優鄉土樹種及特色花卉為主的綠化苗木產業基地。漢江谷地,重點建設以冷水魚、大鯢等特種水產養殖及休閑漁業為主的生態漁業基地,以親水旅游、田園觀光、農業體驗等為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秦巴山地,重點建設以食用菌、魔芋、中藥材等為主的林下種植產業基地,以核桃、板栗、柑橘等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基地,以優質茶葉及絞股藍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和精品茶園觀光為主的富硒茶飲產業基地,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主的富硒生豬產業基地。
四是構建“一極五大板塊”為主體的生態旅游戰略格局。一極,即按照“湖城一體、生態為本、水為特質、山水文章、服務配套”思路,提升“一山(南宮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區)”核心景區,打造全市生態旅游發展的增長極。五大板塊,即按照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思路,加強特色旅游休閑產品的開發,做大做強漢水風情休閑游、巴山生態度假游、秦嶺山地森林游、田園觀光鄉村游、現代農業休閑游五大板塊,著力建設山水休閑旅游精品。
“五大重點”生態工程
《方案》指出,未來幾年,堅持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政策撬動,加快實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移民搬遷與民生、生態文化培育五大工程。規劃實施項目31個,投資概算1504億元。
《方案》還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明確了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壯大特色生態產業體系、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生態文化體系、探索重大制度創新等任務。提出了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分別闡述了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方向和措施,提出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
《方案》已敲定,關鍵在落實。全市上下要緊盯目標、齊心協力,宣傳好、實施好安康市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方案,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轉載)
安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