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業資訊 |
擔保業轉型與突破(二) |
|
發布人:李敏 發布時間:2015-05-29 點擊數:1171次 【字體:大 中 小】 |
|
對于擔保業的轉型破局求發展問題,向哪里轉、如何轉,必須要考慮我國當前金融體制的現實和融資擔保市場的特殊性。
記者:對于擔保業轉型與破局有什么樣的思考?
卜祥瑞:中國目前擔保業經營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始終是擔保業乃至銀行業從業者思考的問題。任何一個行業不可能永遠繁榮,但是創新始終是每個行業發展的持續動力。建立健全再擔保機制、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責任分擔機制、健全風險準備金制度,培育一支優秀的擔保從業人員隊伍并強化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或許能夠為擔保業打開一扇門。
融資擔保機構普遍存在經營方式粗放,風險內控薄弱,業務、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等問題,如何轉型破局?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必須要“堅守主業、深耕細作,大力創新、優化服務,合規經營、合理收費,加強內控、防范風險”。多年來,擔保機構饑不擇食的現象始終存在,擔保機構在加強內功建設的同時,應該學會說不。
楊福明:向哪里轉、如何轉,必須要考慮我國當前金融體制的現實和融資擔保市場的特殊性,我個人認為,需要處理好下列三方面關系:第一,穩健發展與創新的關系。融資擔保作為高杠桿、高風險行業,具有內在脆弱性。特別是當前中小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不佳,融資擔保的風險突顯。融資擔保公司必須把風險管理放在首位,苦練內功,做實風險控制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業務創新,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河北融投擔保集團憑借自身信用優勢,將擔保業務拓展到信托項目、私募基金等,但在機構運作中的透明性不足,風險更隱蔽,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其風險往往會集中暴露。第二,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的關系。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基本上已經建立起了以政策性擔保為主體、商業性擔保和互助性擔保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融資擔保體系。但自2007年以后,國內商業性融資擔保公司迅猛發展,盡管涌現出了許多大型擔保集團,但大多數還是規模有限的中小型擔保公司,擔保實力有限,與銀行合作中處于弱勢被動地位。同時,政策性擔保與互助性擔保發展相對滯后。小微企業融資難作為世界性難題,需要政策性金融扶持,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擔保與銀行合作中更容易取得信任,在風險損失的分擔中也更容易被銀行接受。2014年由安徽省創新的銀政擔風險分擔和代償補償機制“4321模式”,就是基于政策性融資擔保的一種創新模式。因此,我國融資擔保業在逆境中尋求突破,不能忽視發展政策性擔保的重要性。第三,融資擔保與非融資擔保的關系。業務多元化發展是融資擔保機構尋求轉型突破的基本思路,也已成為業界共識。但非融資擔保業務的拓展既受到擔保機構自身規模和實力所限,也受外部因素約束,如開展訴訟保全擔保,要取得地方法院的配合,而且各地法院具體要求也不統一,導致該業務難以廣泛開展;投標保函擔保、工程履約擔保、票據融資擔保、企業集合債擔保等主要受擔保機構自身實力和信用的限制,規模小的擔保機構介入有一定難度。所以,無論是融資擔保還是非融資擔保業務的開展,都需要擔保機構本身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支撐。所以,擔保機構尋求業務多元化的轉型突破其前提必須進行行業整合,組建擔保集團,包括國有資本背景的擔保機構,提升機構整體實力和信用度,從而贏得更多業務空間。
中國金融雜志
2015年05月18日
|
|
|
|
|